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产物,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社会面临的难题,我国近年来加快污泥污水处理速度,污泥产生量大幅增长,有数据显示年产生污泥约4000多万吨,那么这些污泥都去了哪呢?
目前,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污泥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,近一半的污泥用来堆肥,实现再利用,还有一部分依靠污泥焚烧、
污泥干化等。
污泥处理的难题在于“初级污泥”含水率过高,后期脱水难度大、费用高。不仅如此,污泥在运输和填埋过程中容易变质发臭,加上含水率过高导致黏性大,无法与其他垃圾均匀混合,阻碍了填埋场垃圾的生物发酵、降解过程。不少地方填埋场拒绝含水率大于60%的污泥进入场地。
但填埋的次生污染并不小,德国、丹麦和法国等欧洲国家规定,只能将
污泥焚烧灰渣作填埋处置,而不能直接将污泥填埋。
在日本,较典型的做法则是,经过浓缩、化学反应、脱水和熔融等程序后化作炉渣,可用作混凝土骨料等建筑材料,脱离出来的水会再次返回到污水厂进行处理。也有将一部分炉渣与煤混合用来发电的案例。
从国外经验看来,污泥干化+污泥焚烧是未来污泥处置的技术发展主要路径之一。干化焚烧可实现污泥较高程度的减量化、稳定化。